一項針對企業服務渠道的調研顯示,超過70%的客戶在首次咨詢中未能獲得完整解答,不得不反復切換頁面、撥打客服或等待郵件回復。更值得深思的是,即便企業已經部署了智能客服、知識庫和在線表單,客戶的“找不到”“問不清”“等太久”依然普遍存在。問題可能不在渠道數量,而在于互動方式本身——系統在被動響應,而非主動理解。
當用戶點擊“幫助中心”,他不是在尋找一個鏈接列表,而是希望有人能聽懂他的具體處境,并一步步引導解決。真正的體驗升級,不在于增加更多按鈕,而在于讓系統具備“情境感知”和“連續對話”的能力。萬達寶LAIDFU(來福)正是以此為核心的企業級AI智能體,它不預設標準流程,而是通過用戶自定義接入端與嵌入屬性,讓每一次互動都貼近真實業務場景。
為什么標準化的客服機器人總是答非所問?
多數智能客服的邏輯是“關鍵詞匹配+固定話術”。你輸入“發票開不了”,它返回一段通用指引,但無法判斷你是財務人員在批量開票失敗,還是業務員在客戶現場臨時需要開具。結果是,用戶被迫在一堆無關信息中篩選答案,體驗反而更差。
LAIDFU的不同在于“屬性驅動理解”。企業可以根據業務特點,自定義用戶身份、使用場景、系統環境等嵌入屬性。比如,當用戶從ERP系統內發起提問,AI自動識別其角色(如“區域財務”)、當前操作(“月結對賬”),并調取相關權限內的歷史記錄,提供針對性建議。互動不再是“泛泛而談”,而是基于具體情境的精準回應。
不同部門的客戶,需要一樣的交互界面嗎?
銷售團隊習慣在CRM中操作,客服依賴工單系統,管理層偏好數據看板。如果AI只能通過一個固定入口接入,要么用戶不愿切換,要么信息割裂。強行統一入口,往往導致使用率低下。
萬達寶LAIDFU支持用戶自定義接入端——AI可以嵌入企業微信、釘釘、OA系統、內部APP,甚至是特定軟件的插件界面。銷售在跟進客戶時,直接在CRM側邊欄調出AI助手;倉庫人員在PDA設備上語音提問庫存位置,系統即時響應。AI不再是一個“新應用”,而是融入已有工具的“隱形支持者”。
用戶的問題越復雜,對話就越容易中斷?
現實中,一個業務問題往往涉及多個環節。比如“這個客戶為什么遲遲不付款?”可能牽扯合同條款、發貨記錄、對賬差異、溝通歷史等多個維度。傳統系統要求用戶自己拼湊信息,而AI一旦無法一次性解答,對話就陷入僵局。
LAIDFU采用“連續任務鏈”設計。它能將復雜問題拆解為多個子任務,逐步確認信息、調取數據、生成建議。過程中,用戶可以隨時補充細節,AI則保持上下文記憶,不會“問到第三步就忘了第一步”。這種“不掉線”的互動,讓解決復雜問題變得像和一位熟悉業務的同事聊天一樣自然。
企業能不能讓AI“說人話”而不是“念制度”?
很多AI回復機械、生硬,滿口“根據第3.2條規則”,讓用戶感覺冷漠疏離。根源在于,系統被設定為“規則執行者”,而非“服務協作者”。LAIDFU允許企業自定義語言風格、回應節奏和知識邊界。你可以設定:“對一線員工用口語化表達,對管理層提供數據摘要”,也可以限制AI在特定場景下不提供最終審批意見,只做信息支持。
這種可配置性,讓AI的“性格”與企業文化保持一致,既不過度承諾,也不機械照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