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某機構對500家中型企業的調研顯示,超過65%的管理者將“跨部門協作效率低”列為制約業務增長的核心痛點——財務部不清楚銷售部的客戶跟進進度,市場部拿不到產品部的最新功能參數,技術團隊反復被非標準化需求打斷……這些場景背后,是信息在不同部門間流動時的“衰減”與“變形”。當企業試圖通過增加會議頻次或擴大溝通群組來解決時,往往陷入“越溝通越混亂”的怪圈。而智能助手的出現,為這一難題提供了新的解法。以萬達寶推出的企業級AI助手LAIDFU(來福)為例,其通過“授權-監控-優化”的閉環設計,正在重塑企業內部的信息流轉邏輯。
一、從“人為傳遞”到“系統觸達”:破解信息斷點
傳統跨部門協作中,信息傳遞高度依賴人工操作:銷售需手動填寫客戶跟進表,產品經理要通過郵件同步需求文檔,客服需登錄多個系統查詢用戶歷史記錄……這些環節不僅耗時,更易因人為疏忽導致信息錯漏。LAIDFU(來福)的解決方案是“嵌入業務流”。
例如,當銷售在CRM系統中更新客戶狀態時,來福會自動提取關鍵信息(如需求痛點、決策鏈角色),并根據預設規則推送至相關部門:產品部收到“功能優化建議”,技術部獲取“技術可行性評估需求”,市場部獲得“案例包裝方向”。整個過程無需銷售逐個溝通,信息傳遞效率提升70%以上。某制造企業使用后反饋:“以前跨部門確認一個需求要3天,現在來福自動同步后,半天就能拿到反饋。”
二、管理者視角:授權與監控的“雙保險”
智能助手的大規模應用,往往伴隨管理者對“失控”的擔憂:AI是否會泄露敏感數據?部門是否會過度依賴系統而喪失判斷力?LAIDFU(來福)通過“分級授權+動態監控”機制回應了這些顧慮。
在授權層面,管理者可為不同部門、不同崗位設置AI使用權限。例如,銷售團隊可調用客戶畫像分析功能,但無法訪問財務部的成本數據;新入職員工僅能使用基礎問答模塊,需通過考核后才能解鎖復雜任務。在監控層面,系統會記錄所有AI交互日志,包括提問內容、響應結果、操作時間等,并生成可視化報表。管理者可隨時追溯某次信息流轉的路徑,或識別高頻無效請求(如重復詢問相同政策),從而優化授權策略。
某零售集團CIO表示:“來福的監控功能不是為了‘盯人’,而是讓我們看清哪些部門需要更多支持。比如發現某區域團隊頻繁詢問物流時效,我們就知道需要加強當地倉儲配置。”
三、安全基座:讓信息流轉“可追溯、可控制”
跨部門信息流轉中,數據安全是生命線。LAIDFU(來福)從技術架構到應用場景,均圍繞“最小權限原則”設計。其采用分布式存儲與加密傳輸技術,確保信息在傳遞過程中始終處于加密狀態;同時,通過自然語言處理(NLP)技術對交互內容進行語義分析,自動識別并攔截敏感信息(如客戶聯系方式、未公開財報數據)的泄露風險。
更關鍵的是,來福的“安全邊界”由企業自主定義。管理者可上傳內部合規手冊、數據分類標準等文件,系統會據此訓練安全模型,而非依賴通用規則。例如,某金融機構將來福接入后,系統能精準識別“客戶資產規模超過500萬”等需脫敏處理的字段,而其他行業企業則無需關注此類規則。這種“量身定制”的安全策略,讓企業既能享受智能助手的便利,又無需擔心合規風險。
四、從“工具”到“習慣”:培養組織的信息協同意識
智能助手的終極目標,是推動企業從“人工協作”向“智能協同”轉型。LAIDFU(來福)通過持續優化交互體驗,降低員工使用門檻:支持語音輸入、多輪對話、結果可視化展示等功能,讓非技術背景員工也能輕松上手;同時,系統會根據用戶歷史行為推薦常用功能(如銷售常查“客戶歷史訂單”,客服常用“工單處理模板”),逐步形成個性化的工作流。
某科技公司負責人觀察到:“使用來福3個月后,員工主動分享信息的頻率提高了40%。以前大家覺得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’,現在通過系統記錄,能清晰看到自己的貢獻被量化,協作意愿明顯增強。”這種從“被動配合”到“主動協同”的轉變,或許才是智能助手對組織最大的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