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組企業調研數據顯示,知識型員工每天真正用于核心工作的專注時間,平均不足3小時。其余時間被會議、郵件、報表整理和跨系統操作占據。更值得思考的是,隨著企業引入的數字化工具越來越多——CRM、ERP、OA、項目管理平臺——員工反而陷入“工具疲勞”:要在多個界面間反復切換,手動搬運數據,重復填寫信息。表面上看,自動化程度提高了,但人的負擔并未減輕。
問題出在哪?工具之間缺乏“對話”能力,信息孤島林立,而員工成了系統間的“人肉中轉站”。真正能打破這種僵局的,不是再加一個軟件,而是一個能理解業務流程、主動協同的智能助手。萬達寶LAIDFU(來福),正是為解決這一痛點而生的企業級AI智能助手。
為什么大多數AI助手用著用著就“失靈”了?
市面上不少AI工具剛上線時令人眼前一亮:能寫郵件、能做PPT、能總結會議紀要。但用了一段時間后,員工發現它只能處理標準化任務,一旦涉及公司內部流程、專有術語或敏感信息,就頻頻出錯或拒絕響應。根源在于,這些助手缺乏對企業真實業務場景的理解,更像是“外掛插件”,而非深度融入工作流的“同事”。
LAIDFU的不同之處,在于它被設計為一個可被管理、可被授權的組織成員。管理者可以設定AI的權限邊界——比如允許它讀取哪些系統數據、執行哪類操作、在何種條件下觸發提醒。這樣一來,AI不再是“黑箱工具”,而是成為受控的數字協作者,既能提升效率,又不會越界操作。
AI自動處理任務,會不會失控或泄露信息?
這是管理者最關心的問題。如果AI可以隨意訪問客戶合同、薪資數據或戰略文檔,一旦出現誤操作或權限濫用,后果不堪設想。許多企業因此對AI助手持觀望態度。
萬達寶LAIDFU采用“權限分級+行為留痕”的機制。AI的每一次調用、每一條數據讀取,都需經過預設審批路徑。例如,財務部門可以授權AI自動生成月度支出報告,但不能讓它修改付款流程;HR可讓AI篩選簡歷,但無法讓它訪問員工績效評估原始記錄。所有操作記錄可追溯,管理者隨時能查看AI的“工作日志”,確保其行為透明、合規。
員工會不會因為AI而被替代?
擔憂始終存在。但現實是,AI取代的不是人,而是那些重復、低價值的“影子工作”。比如,銷售每天要花一小時整理客戶跟進記錄,LAIDFU可以在會議結束后自動提取關鍵信息,更新CRM字段;項目經理不再手動匯總各團隊進度,AI會根據溝通記錄和任務系統自動拉取狀態,生成可視化報告。
員工的角色,從“信息搬運工”轉變為“決策判斷者”。他們不再被瑣事纏身,而是把精力集中在客戶溝通、策略調整和創新思考上。企業真正釋放出人力潛能,而不是簡單地“減員增效”。
不懂技術的管理者,能駕馭AI助手嗎?
LAIDFU的設計邏輯是“管理導向”而非“技術導向”。管理者不需要懂代碼或算法,只需通過簡單的配置界面,就能定義AI的工作范圍。比如:“當客戶投訴升級時,自動通知主管并生成應對建議”;“每月5號前,匯總各區域銷售數據,生成初步分析草稿”。
這種“策略即指令”的方式,讓管理層直接將自己的管理意圖轉化為AI行為。AI不再是IT部門的專屬項目,而是每個業務主管都能調用的執行伙伴。企業不再依賴外部技術團隊反復調試,內部即可完成AI應用的迭代與優化。